1925年第一证券,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,旨在“以现代的方法整理国故”。为此,学校决定聘请一批既精通国学又思想先进的导师。梁启超、赵元任和王国维都被列入了拟聘名单,但第四位导师的人选却始终未能确定。此时,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正在为此困扰,而学校研究室主任吴宓向他推荐了一个人——在欧洲游学的陈寅恪。曹云祥听后心生疑问:陈寅恪到底是谁?他究竟是从哪所大学毕业的,师从谁呢?要在像清华这样的大学担任导师,学历背景必然需要过硬。然而,吴宓的回答令校长眉头紧锁:陈寅恪只是在欧洲的高等学府游学过,并未获得任何大学学历。尽管如此,吴宓依然强调陈寅恪是“最为学博识精”的。听到这些,曹云祥仍然犹豫不决——要聘请这样一个没有深厚资历的人,身为校长,责任重大。
正当此时,梁启超亲自来劝说校长,并称:“陈寅恪的学问比我还要深。”两位大人物的推荐让曹云祥对陈寅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陈寅恪究竟为何能得到梁启超的如此高度评价?当陈寅恪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校园时,曹云祥仍感到些许不安。他不确定陈寅恪的学术水平,时间将证明这一切。
展开剩余83%到达清华后,陈寅恪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独特的课堂规则——“三不讲”:书本上已有的内容不讲,别人讲过的内容不讲,自己之前讲过的也不讲。这一规则看似简单,但却极为苛刻。每一堂课都要求新颖的内容,不能与前人的学说重复。这不仅要求扎实的学术功底,更考验讲师的创新精神。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授也不敢轻易立下这样的承诺,而陈寅恪做到了。他的每堂课都充满新意,让学生们不得不事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,才能跟上课堂进度。在这种教学方式下,陈寅恪的学生们自学能力极强,并能够继续攀登学术的高峰。这样的表现,让曹云祥和其他曾质疑他的声音都得以平息,陈寅恪果然不负众望。
然而,尽管如此卓越的学术成就,陈寅恪却并未获得任何名校的正式学位。为何他会选择如此呢?原来,陈寅恪早年便被送往欧洲游学,在德国、法国等著名学府深造。期间,他接触到了古老的巴利文与佛经,并被佛学的包容性与深邃所吸引。为了追寻更为深刻的学术兴趣,陈寅恪沉迷于一些冷门学科,而这一切的投入,完全没有为获得一个文凭而停留。尽管获得博士学位不难,但他认为为此专门攻读某一科目两三年,实在太过浪费宝贵的时间。相比于文凭,他更看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。因此,除了复旦公学的文凭外,陈寅恪并未再获得任何学位。
在清华担任教授时,陈寅恪已经36岁。对于担任国学研究院教授来说,这个年纪显得相对年轻。与梁启超、赵元任、王国维等人共事,陈寅恪显得尤为年轻。然而,在那个时代,人们普遍较早结婚,陈寅恪一直单身。陈寅恪出身名门,没有经济压力,他的唯一兴趣就是读书,这也使得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。即便年纪渐长,他也从未考虑结婚。那时,身边的人纷纷为他操心,认为他年纪大了却没有成家。然而,陈寅恪对婚姻并不焦虑,他曾说:“我辈娶媳妇不如别人,这不丢人;做学问不如别人,这才丢人。”
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则十分担心,甚至威胁说如果儿子再不成家,家里会替他安排婚事。然而,陈三立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。陈寅恪很快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挚爱——唐筼。唐筼是清朝末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,而陈寅恪则是清末名臣陈宝箴的孙子。两人背景相似,精神世界契合,迅速坠入爱河。结婚后,他们相互扶持,恩爱有加,携手度过了一生。
对于陈寅恪来说,婚姻是值得尊重的,但最为重要的仍是学术。尤其是在面对学术界失去王国维这样一位大师时,陈寅恪深感痛惜。他认为,王国维的去世是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文化信念所殉。他在王国维的葬礼上,遵循古礼,三跪九叩,以此表达对这位国学巨匠的深切敬意。
1929年,清华大学为王国维立碑,陈寅恪亲自撰写碑文,并以“惟此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,历千万祀,与天壤而同久,共三光而永光”结束,这也成为激励后人的经典之言。陈寅恪始终认为,做学术最重要的是拥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,且二者必须为之奋斗一生。
陈寅恪的家学渊源深厚,幼时经历了祖父陈宝箴因维新派问题被慈禧太后赐死的悲剧,这使得他自小便远离政治,却深刻意识到自由与独立精神的重要。父亲陈三立也是坚定的民族独立者,在“七七事变”后拒绝为日本人出任伪职,最终以绝食殉国。正是这两位家族长辈为陈寅恪树立了榜样,使他在学术上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的精神。
晚年的陈寅恪在失明的情况下,依然坚持学术研究。他的坚韧不拔成为世人的楷模,尤其是在他撰写《柳如是传》时,尽管身体日渐衰弱,他依然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巨著。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传记,更是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深入考证,陈寅恪在其中展现出的学术精神与坚韧意志,感动了无数人。
1969年,陈寅恪因病去世,夫人唐筼也紧随其后。陈寅恪夫妇的爱情跨越了时代,始终相伴。他们的合葬碑上刻有黄永玉提的字: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这正是陈寅恪一生追求的理念。回顾陈寅恪的一生,他不仅以卓越的学术成就留名青史,更以其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,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